含油废水处置的原理主要基于油类污染物在废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其物理化学特性,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实现油与水的有效分离。以下是含油废水处置的主要原理:
1. 物理分离原理
重力分离:利用油和水之间的密度差,通过静置或采用特殊设备(如隔油池、斜板隔油池)使油滴上浮到水面,从而实现油水分离。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粒径较大、易于上浮的油滴,如悬浮油和分散油。
膜分离:利用多孔薄膜作为分离介质,通过截留作用将废水中的油及表面活性剂截留在膜的一侧,而水分子则通过膜孔流出,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乳化油和溶解油等难以通过重力分离的微小油滴。
气浮法:通过向废水中通入微小气泡,使气泡与油滴黏附并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层后从水中分离。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含有乳化油和固体颗粒的废水,通过气泡的浮升作用实现油水分离。
2. 化学处理原理
混凝法: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和微小油滴发生凝聚和沉降,形成较大的絮体或颗粒,从而易于从水中分离。混凝剂的选择取决于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常用的混凝剂有无机盐类(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和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等)。
氧化还原: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转化为易于处理或无害的物质。在含油废水处理中,氧化还原法可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和某些无机物。
盐析法:向废水中投加无机盐类电解质,破坏油滴表面的双电层结构,使油滴聚并成大油滴而上浮分离。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乳化油含量较高的废水。
3. 生物处理原理
好氧生物法: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同时消耗废水中的溶解氧。在含油废水处理中,好氧生物法可用于去除废水中的可生化降解有机物和部分油类污染物。
厌氧生物法: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和少量生物量。厌氧生物法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但单独使用时对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
综上所述,含油废水处置的原理涉及物理分离、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工艺组合,以达到好的处理效果。